“羊城文化遺產之夜”互動古今 《皓月》“舞活”了兩千年前洛陽伎樂俑

時間:2022-12-21 10:49:57來源:憂患余生網 作者:焦點

■收藏周刊記者 潘瑋倩 許婉婕 通訊員 穗文考

“羊城文化遺產之夜”互動古今 《皓月》“舞活”了兩千年前洛陽伎樂俑

今年6月11日是羊城遺產俑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主題為“文物保護:時代共進 人民共享”。文化舞活記者獲悉,互動皓月廣州市文物部門在6月組織開展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宣傳活動,古今傾力打造文化遺產宣傳活動月,兩千洛陽用文化遺產保護成果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年前助力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伎樂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羊城遺產俑其中,文化舞活6月10日晚,互動皓月“羊城文化遺產之夜暨‘洛京風華——洛陽出土漢魏文物展’開幕式”活動在南漢二陵博物館舉行,古今掀起系列宣傳活動的兩千洛陽高潮。

“羊城文化遺產之夜”互動古今 《皓月》“舞活”了兩千年前洛陽伎樂俑

洛陽出土漢魏文物閃耀羊城

“羊城文化遺產之夜”互動古今 《皓月》“舞活”了兩千年前洛陽伎樂俑

是年前夜,恢弘古樸的伎樂博物館被聲光電音的璀璨,照亮了可容納百千人的羊城遺產俑廣場。質感漢服、弧形博袖,年輕的大學生在悠揚的古樂中,化身與“漢代陶伎樂俑”形神合拍的舞者,在現場觀眾驚艷的目光中,把兩漢曹魏400余年間洛陽的“煌煌祖宗業”與“古今興廢事”,緩緩述說——

“洛京風華——洛陽出土漢魏文物展”,是國內首個聚焦漢至曹魏時期京都洛陽城的專題文物展,由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辦,偃師商城博物館、新安縣博物館支持。244件(套)文物,承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并蓄文明特質,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自中州洛邑南下廣州,生動再現兩漢曹魏400余年間洛陽的“煌煌祖宗業”與“古今興廢事”。

其中,漢代陶伎樂俑、透雕神獸彩繪石硯、鹿頭空心磚、陶樓等眾多精美文物,紗廠路西漢大墓、朱倉M722東漢陵園、曹休墓、西朱村曹魏大墓等重要墓葬出土文物首次集中在廣州亮相。漢代陶樓、鹿頭空心磚是首次揭開神秘面紗面向公眾展出,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石牌首次大規模集中展示,屢次沖上熱搜的紗廠路西漢大墓出土精美玉器也是首次出省展出。

這么多的首次,當然也有配得的許多“首次”新形式?;顒蝇F場,南漢二陵博物館與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正式建立合作共建關系,南漢二陵博物館的“朋友圈”進一步擴大?!靶屡笥选睅淼纳鲜鲈瓌撐璧浮娥┰隆?,以及4家合作共建單位及志愿者團隊的傾情演出,使得當晚,絲綢之路上的秀場、漢樂府的吟誦、誦讀《急就篇》的萌童、盤鼓舞《相和歌》等,互動了古今。

這些節目,有的是依托出土文物進行活化展示,有的是對經典文化的現代演繹,它們都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以當代審美視角去觸碰兩千年前身姿

此前,樂舞俑活化舞蹈《皓月》的兩位編導老師趙文婷和賈東霖,在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的公眾號上,和讀者分享了漢舞者“出土”背后的故事。

趙文婷說,這次的創作沒有故事,是根據直觀的樂舞俑靜態動作入手的,整個作品是意象型的?!安┪镳^的老師們提供了很多相關的文物和史料,這給予我創作有了可靠的史論基礎。走進博物館這樣一個肅穆的空間,面對這批生動的文物,讓我在‘復現’和‘創作’之間考慮取舍。因為在當代確實很難做到真正學術意義上的‘復現’,但是我們可以做尊重歷史意義上的再‘創作’,這也是歷史遺存對于我們藝術創作者來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之處。

展覽前夕,看到這批即將展出的文物時,她說:“我第一眼就被腳踏盤鼓的女舞俑打動,千年歷史風霜的斑駁痕跡,仍然掩蓋不了它宏放的身姿,自信的仰望,仿佛腳踏星辰般,古樸而颯爽的感覺鋪面而來。我抑制住內心的激動,想把這個直觀的感受放進作品的創作中,試圖體現出這個時代的樸拙、厚重,又帶有一絲靈動的藝術氣質。通過動態激活的樂舞俑的舞姿造型,由其引發的是一系列的動作連接之間的奇妙變化,以當代的審美視角去觸碰兩千年前的身姿律動,是一次今與古的有趣對話?!?/p>

在音樂上,編導選用了古琴為主要樂器,并以竹笛和鼓作為合奏樂器。在服裝上,“我想要貼近樂舞俑的整體造型,但不想拘泥于傳統漢服的樣式,在與設計師溝通后希望用當代的審美去重新塑造,保留厚重感,增添藝術美感。在材質的選擇上,我希望用苧麻來制作,這種布料的質感更貼近我心中作品的整體感覺。在道具上,我使用了兩個袖子,即外衣是稍微寬大的弧形博袖,里面藏著一個長約80厘米左右的筒袖,這個形象也是參考了許多的漢畫像中的樂舞服飾。在作品中袖子的運用,是為了還原那個時代的樂舞形象,同時凸顯漢代樂舞‘長袖善舞’的特征?!?/p>

賈東霖則表示,對于這次古文化的活化創編,他們遵循幾個原則:第一,造型上盡量還原;第二,歷史文化方面盡量貼近;第三,作品意象上盡量營造一種剛健雄渾、氣勢昂揚、悠遠深邃的意象?!叭绻f與其它舞蹈創編有什么不一樣的話,最主要就是尊重它的‘歷史性’,符合它的‘文化氣息’。我們是以一種‘復現’的態度去面對它。但是,創編過程中我們會考慮當代審美,會靈活運用現代的編創手法?!?/p>

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當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傳承中華文明的社會氛圍就會更加濃厚。

除了本次“洛京風華——洛陽出土漢魏文物展”開幕式在羊城文化遺產之夜的驚艷亮相,5月26日,也是在此開幕的“只此絢麗——廣州出土漢代珠飾展”,同樣呈現了“活色生香”的“講好廣州故事、灣區故事、中國故事”新形式。精選的廣州出土漢代珠飾文物232件套,通過“璀璨奪目”“匠心獨運”“珠玉在側” “美美與共”四部分,向公眾展示了漢代珠飾的藝術之美,以及其承載的制作工藝、技術傳播和東西方人類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等歷史信息。

特別值得留意的,是展覽在展示精美珠飾文物的同時,注重沉浸式觀展、互動式體驗,布置了從地面到天花板包圍式復原海洋場景。開幕式當天艷陽高照,該館合作共建單位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學生志愿者們,身著以廣州出土漢代的珠飾復刻品和活化藝術品為題材,編排了“只此絢麗”珠飾走秀與《相和歌》盤鼓舞在開幕式演出,為觀眾呈現了一場穿越時空的視覺盛宴,讓歷史場景變得鮮活而生動。廣州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學院老師還現場演示了廣州漢代蜻蜓眼玻璃珠的燒制技藝,通過生動的表現形式讓文物“活”起來,讓珠飾煥發新生。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方面表示,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是“文物保護:時代共進 人民共享”,在這些展覽中,既展出精美的出土文物,又通過開展館校合作共建取得豐碩的教育活動成果并在展覽中展示,“很好地詮釋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展現了文化遺產的強大吸引力、博物館的強大凝聚力和全民參與文物保護的強大合力”。

■本版圖片由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署名除外

相關內容
婷婷综合,国产精品秘 入口A级app,国产欧美久久久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国产精品女教师AV片原创